在商品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执行标准的标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尤其是在委托加工模式下,商品标签上的执行标准应标注委托商(品牌商)的企业标准,还是被委托方(生产企业)的企业标准,一直是企业和消费者关注的焦点。近期,市场监管总局针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明确回复,为企业在执行标准标注方面提供了清晰的指导。本文将从总局的回复出发,结合相关法规和实践,探讨委托加工模式下执行标准的标注规则及其重要性。
一、总局回复的核心内容
市场监管总局明确指出,在委托加工模式下,商品标签上的执行标准应由委托方(品牌商)确定并标注。委托方可以选择使用其自身的企业标准,也可以选择使用受托方(生产企业)的企业标准,但需事先获得受托方的授权。无论选择哪种标准,委托方均需对标准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负责,并承担标准实施的全部法律责任。
这一回复明确了委托方在执行标准标注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强调了委托方在标准选择和使用过程中的法律责任。
二、委托加工模式下执行标准的确定规则
根据《企业标准化促进办法》及相关法规,委托加工产品的执行标准标注应遵循以下规则:
1. 标准的制定权归属
委托方有权决定产品执行的标准。委托方可以选择使用其自行制定的企业标准,也可以选择使用受托方的企业标准,但需事先获得受托方的授权。
2. 标准的公开声明
委托方需在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公开声明所执行的标准,并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合规性。
3. 法律责任
委托方对标准的实施后果承担全部责任,包括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法律风险。
三、商品标签上执行标准的标注实践
1. 标注委托方的企业标准
如果委托方自行制定了企业标准,并决定使用该标准,则商品标签上应标注委托方的企业标准编号和名称。
2. 标注受托方的企业标准
如果委托方选择使用受托方的企业标准,则需在标签上明确标注受托方的企业标准编号和名称,并确保已获得受托方的授权。
3. 标注内容的合规性
无论标注哪种标准,均需确保标注内容真实、准确,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四、企业标准标注的常见误区与风险
误区一:委托方不具备资质却标注自身标准
部分委托方在未取得生产资质的情况下,试图在商品标签上标注自身的企业标准,这种行为不仅违规,还可能引发法律风险。
误区二:未获得授权使用受托方标准
如果委托方未获得受托方的授权,擅自使用其企业标准,可能构成侵权行为,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风险提示
法律风险:未按规定标注执行标准可能导致行政处罚,甚至产品下架。
市场风险:标注不规范可能损害品牌形象,影响消费者信任。
五、总结与建议
市场监管总局的回复为委托加工模式下商品标签上的执行标准标注提供了明确的指导。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明确标准选择权:委托方应根据自身需求和受托方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并标注执行标准。
确保合规性:无论标注哪种标准,均需确保标注内容真实、准确,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规避法律风险:委托方应加强对相关法规的学习和理解,避免因标注不当引发的法律和市场风险。
通过规范执行标准的标注,企业不仅能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能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